金门——一个台湾控制的离岛,距离厦门只有约15KM,从厦门五通码头坐船半个小时即可抵达。选择金门作为此次台湾之旅的第一站,一是因为金门飞台湾本岛的机票较中国大陆城市直飞台湾本岛的机票便宜不少,二是因为横跨台湾海峡去台湾有一种“仪式感”。带上已经办好的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含G签注)和入台证,从厦门五通码头出发开始此次台湾之旅。厦门出境时使用卡片式大通证自助通关,金门入境时台湾方面人工查验需要同时出示大通证和入台证,二者缺一不可。
金门岛位置:图中深蓝色区域
厦门五通码头:离开中国大陆
初次踏上金门岛的土地还是挺激动的,看着满大街的民国旗帜仿佛穿越回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金门入境后沐风民宿的老板开车到码头把我接至民宿楼下,并在民宿的一楼吃了来台湾的第一餐。
金门沐风民宿
猪排面
金门旅程第一站。金门没有对岸厦门的喧嚣与繁华,更多是清净之感。金门曾经作为两岸对峙的前线,莒光楼用以表彰驻扎金门军人的“英勇事迹”,宏扬毋忘在莒的精神,是战地精神的象征。建于1952年,由金门防卫司令官胡琏所辟建,著名建筑师沉学海所设计,仿古代麒麟阁三层式建筑,外观雄伟、气宇非凡。
莒光楼
金门集锦
金门主题电话亭
参观完莒光楼后打了一个计程车来到了水头聚落。位于金门水头中界“得月楼”前的金水国小是1927年黄家在南洋赚钱回来后建造西洋式建筑,金门政府于1950年借来作为国小,为当时金门少见规模最大的学校建筑群。1986年因生源不足学校停办,而后归还黄家。金水国小2003年3月公告为金门县历史建筑,目前隶属金门国家公园管辖。
金水国小
金水国小是许多金门老人的母校,整修后的“金水国小”已成为金门“出洋客的故事”(华侨史)博物馆,介绍金门人出洋的血泪沧桑历史。展馆不大,但却形象地勾勒了金门的侨乡文化背景与影响,还有当地教育以及水头村的当地风情、建筑等。
墙上“侨乡妇女”的诗词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水头聚落
水头聚落是个以黄姓为主的多姓聚落,有700多年的历史。该聚落临近水头码头,早期为金门与厦门之间的交通要津。水头村民除以农、渔业为生外,亦多从事走船经商,聚落里满是美轮美奂的传统闽南古厝与异国风味的洋楼。
参观完水头聚落后来到清金门总兵署。康熙19年(公元1680年)清朝在金门城设立总兵署,康熙21年(公元1682年)时任总兵陈龙将署衙迁移至现址,此后三百余年间这里一直是金门最高行政中心。民国之后,总兵署先后作为县公署、金门防卫司令部、福建省政府、金门战地委员会的办公处所。1995年,最后使用的县警察局和临时县议会退出之后开始进行规划整修,使得总兵署原貌得以恢复。
清金门总兵署
清金门总兵署大堂
金门中学门口字牌上写着“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 。金门中学生的校服和台湾影视剧里的一样,绣着自己的名字;一些学生还背着小布包。
金门中学
金门法院
金门水产研究所
金门街头的标语
中国国民党金门县党部
无论台湾本岛是蓝天还是绿地,金门一直都是蓝区。党部门口有一个孙中山塑像,侧面是《中华民族国民教育三字歌》,内容注重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孙中山塑像
《中华民族国民教育三字歌》
金门模范街:昔日郑成功在此训练陆军;为吸引大陆游客前来购物,五星红旗也在此飘扬
金门之旅第二段是5月4日从台北返程时,下午参观建功屿,在这里可以远眺厦门。建功屿距离金门岛大约只有五百米,海水尽退时可以步行登岛,但涨潮时四周都为海水淹没。因此登建功屿需要提前了解潮汐时间。在建功屿的右前方有一座“延平郡王祠”,其前方观景台,可一览建功屿全貌,并远眺小金门,是一处可饱览金门海域之美的最佳观景处。
在金城车站坐公交车时,由于不熟悉路便向公车司机询问该辆公车是否到达建功屿。当公交车到达延平郡王祠车站时,司机见我没下车还特意提醒我建功屿就在这一站下,感谢司机师傅的热心帮助。
前往建功屿的道路
建功屿
建功屿远眺厦门
在建功屿远眺厦门的时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解放战争时,一位青年因母亲生病便晚上出门买药,回家的路上遇到国民党抓壮丁,这位青年便跟随着国民党的残兵败将们来到台湾,并发配到金门当兵。一个夜晚这位士兵试图游泳游回厦门,然后回到自己的老家,没想到被巡防的士兵发现,最后被枪毙。后来人们发现他还保留着那一晚买的药,药早已在瓶里化成粉末。
在靠近建功屿跨海石板路起点的附近,可以看到纪念郑成功的延平郡王祠。自明末清初以来,金门的发展史就与郑成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今金门还有许多地方是郑成功当时留下来的遗址。
建功屿郑成功:远眺福建故乡
“固若金汤”的军事设施
金门机场,飞往台湾本岛
金门虽然是台湾实际控制,但这里却处处彰显闽南文化的特色。在两岸对峙的年代,这里和朝鲜半岛的“三八线”、德国的柏林墙一样是冲突的最前线,那时有着乡愁的人们一辈子都无法跨越这浅浅的海峡。今天两岸虽未统一但人们能自由往来于此,不禁想说:和平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