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修水县是九江地区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是江西省的劳务输出大县。此次社会实践调研我选择了对自己家乡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情况进行调研,通过走访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实地参观工业园、采访领导干部等方式开展此次社会实践活动。
一、修水县劳动力返乡创业的现实背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劳务需求大大增加,修水适时鼓励外出创业,发展“打工经济”、“劳务经济”,大部分劳动力转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修水县作为当时江西省劳务输出大县,实现了农民工向工人或第三产业劳动者的转变,劳务经济也成为修水县的农村第一经济。近几年来,随着沿海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修水县自身发展的需要,县委县政府着力发挥“打工大军”这一优势,大力实施返乡创业工程,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搭建许多新的返乡创业平台,许多外出成功人士带着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经验,回家乡投资创业,真正实现了打工人员从最初的“打工者”向更高层次的“创业者”的转变,“返乡创业、回报桑梓”已成为大多数在外务工人员的共识,推动返乡创业已成为修水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举措。其整个过程为三步:
第一步:鼓励外出,劳务输出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特区如雨后春笋建立起来,珠海、汕头、厦门、深圳等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如雨后春笋,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长,修水人多地少,人均收入低,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为增加群众收入,改善贫穷落后局面,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科学决策,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劳务输出、发展劳务产业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全县形成了大发动、大培训、大输出的热潮。1992年修水县十二次党代会上将“劳务输出”写入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当年全县外出务工有十万多人,仅从邮局寄回的资金就达1.7亿元,修水人凭借着超常的开放思想和无畏的闯荡精神掘到了务工经济的第一桶黄金,修水县劳务经济初显成效。
第二步,做好服务,劳务经济结硕果
通过原始资本的积累,眼界思维的开拓,劳务技术的提高,管理经验的成熟,修水一批批的劳务输出实现了由“挣钱饱肚子”到“挣钱盖房子”再到“投资办厂子”的跳跃。据调查,目前全县共有2000多人在外地成功创业,个人资产均超过1000万元,主要涉及45个产业,集中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等经济发达省份,并且在少数地方一些行业市场基本上被修水人所占领,如工艺饰品、锁业等,修水企业联盟变成了该地方行业中的佼佼者。
对此,修水县积极搞好“后勤”保障服务,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技术培训,抓好留守儿童老人的安置工作 ,让他们在外创业放心、安心,据劳动部门统计,近几年来修水常年有20万人在外务工,每年全县劳务收入达25亿元以上。目前,务工经济已经成为修水继矿产、水电、蚕桑、食品、建材五大产业后的第六支柱产业,是农村家庭增收致富的最主要来源。
第三步:搭建平台,返乡创业显身手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企业遭受土地供应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转型换代、市场竞争挤压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有逐步向内地转移趋势。修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切实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实施“回归工程”,积极引导、鼓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同时出台了一系列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在土地、税收、融资、用工、物流配套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扶助,吸引了一大批成功人士回乡创办实业,形成了机械、电子、服装鞋帽、农产品加工等几个主导产业,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修水县宁红茶茶园
二、修水县返乡创业发展的现状及成效
通过实施“返乡创业、富民兴县”战略,大力推进返乡创业,修水县返乡创业取得明显成效。
1、创业平台快速拓展。不断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乡镇创业小区建设投入力度,工业园区和创业小区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对返乡创业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县工业园“一园三区”(即:太阳升工业区、吴都工业区、九江(修水)工业园)规划面积为33.19平方公里,建成面积10.3平方公里。搭建了何家店返乡创业园、江西雪人产业园、义乌饰品产业园、等6个返乡创业园,共有标准厂房60万平方米。建设了8个乡镇创业小区,规划面积达3873亩,建成面积达1670亩。
2、创业项目花开满园。围绕服装鞋帽、工艺饰品、机械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破解用地、融资、物流、用工和配套等难题,充分调动返乡创业者的积极性,返乡创业呈铺天盖地之势。截至目前,全县共有返乡创业工业项目429个(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50个),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亿元,逐步形成了服装鞋帽、工艺饰品、机械电子、食品加工等六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服装鞋帽类项目220个,占51.3%;轻工、材料类项目50个,占11.2%;工艺饰品类项目46个,占10.7%;机械电子、食品加工、家私制造等其它项目113个,占26.8%。
3、创业经济蓬勃发展。修水县返乡创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呈现出裂变式扩张之势,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全县返乡从事商贸、服务等个体经营及创办其他经济实体的达3500人,带动就业3万余人。6个返乡创业园共入驻企业74户,其中规模企业11户,201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8亿元,上缴税收968万元。8个乡镇返乡创业小区共落户企业50家,其中46家企业建成投产生产,4家企业在建或筹备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34家,1000万元以上的18家,5000万元以上的9家,亿元以上的3家,固定资产投资到达10亿元,吸纳就业人员5000余人。
三、修水县返乡创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修水县返乡创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项目实力不强、起点不高。由于受技术、资金、厂房、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影响,大多数返乡创业项目实力不强、起点不高,缺少顶天立地的重大项目,缺乏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在市场上有一定话语权的拳头产品,甚至部分乡镇一些服装鞋帽类企业都挤在集镇的居民房内,导致接不到大的订单,留不住生产工人。
2、产业布局不优、链条不长。由于缺乏科学的引导规划,致使返乡创业项目呈零乱状态,入驻企业产业较多,随意性较大,甚至五花八门,没有形成特定的产业区域,无法形成产业集群优势。且各落户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不高,链条不长,没有形成上下链、左右链的整体,整体竞争力不强。
3、企业融资较难,抵御风险能力差。部分返乡创业人员积累的资金量有限,加上创业时缺乏通盘考虑,把所有资金一次性投入到项目中去,致使项目做到一定阶段时,缺乏后续资金。加上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企业法人信用意识淡薄,有效抵押物不足,财务管理不规范,致使向银行融资贷款十分困难,项目投入难以为继。只要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大气候有个“风吹草动”,企业就不能维持正常生产。
4、用工环境较差,产业工人留住难。修水县返乡创业项目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强度大,生活环境较差,配套设施不足,对务工人员缺乏吸引力。加上修水县青壮年劳力都在外务工,家里都是一些中老弱人群,且还要兼顾家里农活,管理、培训难度较大,“离岗”、“跳槽”现象普遍,用工极不稳定。
四、进一步加快修水县返乡创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修水县长期在外务工人员达20多万,创业成功的老板5000余人,涉及近50个产业,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经济发达省份。面临新常态,实现新跨越,要以开放的思维、开阔的眼界、开明的心态、开拓的精神,充分发挥人力人才资源优势,利用乡情、友情、亲情,全力推进返乡创业快速发展。
1、摸清底数,加强对接。充分发挥修水县全民创业领导小组的作用,广泛联络,加强对接,摸清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底数。通过由下而上的方式,把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的联系方式、创业地址、所从事的产业及市场资源分布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和登记造册,建立人脉资源信息库,进行动态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二是外埠商会对接。通过外埠商会摸清在外修水籍成功人士的思想动态、经营状况、返乡创业意愿,通过召开专题招商推介会、登门拜访重点攻坚等方式推动返乡创业。
2、分类招商,按企施策。按照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从事产业、市场前景、投资实力等综合性因素,有针对性的跟踪对接,提高项目落户的实效性。一绕食品医药、机械电子、矿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在税收、工业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吸引有投资实力的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到修水创办企业。鼓励返乡创业人士不拘形式、类型、规模创家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突出“小规模、大群体”,真正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格局。
3、优化环境,强化服务。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着力营造重商、亲商、护商、安商的浓厚氛围。一是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尽可能少一些行政干扰,多一些“搭台”行为,坚决杜绝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进一步清理和精简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二是开辟项目建设“绿色通道”。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行政服务中心职能,按照统一受理、同步审查、信息共享、限时办结的要求,严格执行统一受理制、快速转办制、并联审批制和办结告知制,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三是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收费行为。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严格执行小型微型企业收费登记卡制度和收费项目公示制度,禁止变相收费和隐性收费;免收小型微型企业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
4、完善政策,加强扶持,进一步完善返乡创业扶持政策体系。一是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等政府性融资平台作用,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二是强化用地保障。用好用活低丘缓坡、增减挂、土地整理开发等土地政策,对返乡企业符合规划和产业政策、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工业、现代服务业项目用地,积极予以支持,确保及时足额供地。三是优化人才支撑。进一步完善返乡创业的培训体系,并按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编制好培训规划。以县职业技校、各龙头企业为依托,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训各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库,对符合规定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