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看一则摘自中新网在2011年底的新闻报道:
冬日暖阳,投射在一面斑驳的古墙上,阳光透过窗户,穿进姑塘海关大厅。双鬓斑白的曹传德老人,独自站在窗前,凝望着咫尺之遥的鄱阳湖,老人这一站,就是12年。2011年岁末,中新社记者探访九江海关姑塘分关,守关老人告诉记者,这座海关记录了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见证了鄱阳湖畔的百年沧桑。
又开始下雨了,在这个寒假即将结束的最后一个星期一我来到了位于九江市庐山区姑塘镇的老海关,探访了这位曹传德老人。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姑塘老海关。由于路难走,我们在化纤厂花了二十元找了一个带队司机。到了姑塘老海关门口,这位带队司机说出了姑塘海关这段历史和自己的故事。1901年,随着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将通商口岸的20个海关税收抵押赔款,姑塘海关落入英国人之手,每年大量的税银流进了洋人口袋。1902年,洋人在姑塘大兴土木,建造海关楼、炮台、教堂,洋商、传教士纷至沓来,洋货、洋船以及鸦片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他的爷爷曾经也在姑塘海关工作,后来这位司机的爷爷到了九江同文中学(我们称“九江二中”)教书,因为同文中学本身就是外国人办的;外国人离开九江他的爷爷也和外国人一起去了国外。其余的亲戚分散在江西各地,自己的父亲来到了新姑塘镇,组建了这个家庭。
带队司机走后,我们在姑塘海关前拍照。但新闻中所说的曹传德老人始终未出现。过了将近半个小时,突然听见姑塘海关楼上上传出一个老人的声音,是曹传德先生!他得知我们是来参观的,走下楼梯打开门,让我们进去。老人带我们走进了第一个房间,打开窗户,这里可以直接看到鄱阳湖。接着我们走进了曹传德老人的房间,很简朴。房间并不冷,窗户关上后一点都不漏风。老人讲夏天打开窗户风可以直接吹入房间,非常凉快。老人看守海关14年,他的生活一直保持着原生态,海关没有水井,没有电源,老人每天起床要提着水桶到远处的姑山娘娘庙挑水,用柴火烧水煮饭。没有电,老人晚上就点煤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老人听着收音机入眠。
雨还是不停地下着。时间不早了,我们告别了曹传德老人。14年时间里,在风雨中,在寂寞里独自坚持。但他自己说并不孤独,因为这座海关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屈辱,沉淀了太多的历史。后人不能忘却这段历史,他要守护这座海关,永远守下去。